评说    

 

             

 

刘一闻:书“法”传统亦求新

本报记者 李君娜

 

有业内人士评价:今日的海上印坛,领一时风气之先的,大多数是这些前辈大师们的衣钵传人,韩天衡、刘一闻、吴子建、陈茗屋、童衍方等诸位先生各擅其道。其中,刘一闻的印作自秦汉一脉出,堪为海上印坛的一座高峰。印如是,书法亦如是。日前,刘一闻刚入选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当代书坛‘名家•名篇•名作’精品工程”中的50位书法家名单内。作为上海唯一的入选者,刘一闻有点感喟:“从入选书法家来看,他们都有着非常扎实的传统根基,艺术风格也几乎是从传统中来的。”

当代书坛的这一“三名”精品工程,也是全国六次书代会确定的一项重要专业性工作,选拔自然也就变得非常严格。入选的50个名家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确定。“先从300位当代书坛名家中挑选出120个,然后再挑选出50个。”身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和上海博物馆研究员的刘一闻,“近”传统也更擅传统的“长”。不久前,他还担任了号称书坛“奥斯卡”的第四届全国兰亭奖的评审工作,并担当其中一项“艺术成就奖”的评委。“我们选出了在全国有着广泛影响,同时在学术上也卓有成就的10位书法家,祝贺之余,也对上海没有作者能得到此荣誉感到几分遗憾。”这一次的“铩羽而归”,让身为上海人的评委刘一闻对海派书法现状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师法传统是中国书法的艺术生命所在,但传统不是因循守旧。早在八十年代,日本同道就十分推崇‘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王蘧常先生的成功,是因为他在传统基础上再创造的结果,而不是简单的依样画葫芦。南方人相对保守,在艺术上容易亦步亦趋,很多人先前跟从的海派书法大师们,在艺术上往往是一座很难逾越的高山,如果光是靠模仿前人的艺术风格,那是始终也跨不过这座山的。”

让刘一闻感到欣喜的是,在当下不少四五十岁的书法创作群中,他看到了“这种源自传统但又有创新能力的作者”,“不过有些所谓的现代书法我并不看好,尤其是汉字书写的美术化、图案化倾向,我觉得背离了书法艺术的真正传统要义,这种十分简单的形式变异,与其说是创新,还不如说是低级可笑更合适。”

“把字写好已经不易,但书法创作更难。”刘一闻引用了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的一句名言,“通会之际,人书皆老”。他进一步说:“书法更是一种个人思想和意识在艺术上的再现,它必须沉下心来一点一点去感悟,它必须深植于传统中又能游走在创新之间。一个正确的创作观念,理当体现在对于传统艺术模式的根本性认识和理解、继而建立起新的富有再创造精神的认识之上。”

 

(刊登于2013年1月23日《 解放日报》。转载:人民网腾讯

 

(若斋整理)

 

© 篆刻观察工作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06052994号-4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