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评说 |
|
沪艺术工作室揭牌 培养篆刻书法人才
刘一闻:以艺惠民的“海上名士”
大公报记者 管 乐 上海报道
“艺术的生命在于感染群众,鼓舞群众。书画篆刻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相反,只要找到合适的载体和渠道,找对方向,完全可以走向群众。”七月二十三日,书法篆刻家刘一闻在刚刚揭牌、位于上海莘庄工业区得丘园内的个人艺术工作室里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初见刘一闻,高挑的身材,笔挺的衬衫,微捲的花白头髮,温柔又富有磁性的嗓音,不疾不徐的语调,儒雅存古风的文人气息在他举手投足间流露无遗。难怪有人称他为“海上一代名士”。
海派书法篆刻代表人物 刘一闻是海派书法、篆刻领域的标誌性人物。其书法、篆刻得苏白、方去疾、谢稚柳等前辈指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崭露头角,一九八七年,年仅三十八岁的刘一闻首次举办“刘一闻书画篆刻展”,一时轰动上海书画界,备受注目。九十年代起,歷任国家级书法、篆刻大展评审委员。二○一二年,全国当代书坛“三名工程”(名家、名篇、名作)书法作品评审揭晓,从八百名顶尖书法家中选出五十位,刘一闻是上海唯一入选的书法家。二○一五年,他获得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艺术奖”。如今,他还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博物馆研究员,西泠印社理事,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 “其实我这一生蛮坎坷的。当初我们学习时,社会条件并不好。我当过工人,做过很辛苦的工作,正因为有这样的经歷,所以很珍惜现在的社会环境,觉得自己更加有责任把传统文化推行下去。”刘一闻说。
书法篆刻皆具个人风格 一九九○年,刘一闻进入上海博物馆的书画研究部,从事研究工作至今。上博每年按惯例调换三、四次展品,书法展品就由刘一闻主持筛选。他由此饱览歷代名家真迹,扩大眼界,择善优长,从先贤的书法墨迹中琢磨中国书法的要义与发展轨迹,从而使得书、画、印形成了完整明晰的创作体系。 刘一闻的篆刻一直为艺坛所推崇,他与王镛、石开、韩天衡被誉为“中国当代印坛四大家”。他的篆刻作品古风浑然、刀笔清逸,又透露着散淡不羁,形成极具个人风格的印风。而他的书法功力亦不亚于其篆刻在当代的地位。 “我这个年龄层、这一代书家,放在全国范围内,我自己是数得着的风格多变的作者。即便是两、三年前的作品,与现在对照,都发生了不少变化。为什么呢?我想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我对这个非常敏感,学习过程中看到好的东西,很快就能接受,第二个原因是我在博物馆工作,经常有机会可以看到大量的前人优秀作品,这个得天独厚的学习机会是别人没有的。”刘一闻说。 刘一闻的书法作品带有很强的三角形状线条,转折顿挫十分清晰,显得简约而有概括性。对此,他解释道:“三角形状是我果断用笔习惯的表现,我觉得这种果断的用笔,跟我的篆刻用刀有相通的地方。刻印章用的是铁笔,需要果断,因此创作中可能下意识地就借鉴到书法中来。” 业内评论认为,刘一闻的“行书面目形成最早,变化至今,尤以款跋类至为精彩。出手即显老底子的功力,古泽而清贵,犹若窗中窥月……近来观其书作,显然于隶书多着笔墨,体会亦多,刘先生的篆隶相较于起学人字的行书,其实自由度更大,更具艺文家的浪漫情怀,也有更多他印风的融通处,因此在创作上凝聚更多的篆刻实践,综合起来,面目当然就不一般了。”
着力培养青年艺术人才 现年六十七岁的刘一闻长期以来致力于传统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推动工作,数十年授课讲学不辍,培养的学生遍及海内外,其中有十几人获得全国书法大奖。曾与刘一闻共事多年的上海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陈燮君在揭牌仪式上说:“一个人能够在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室做研究员,能够取得书法领域最高荣誉兰亭奖,并培养出众多优秀弟子,那是非常不容易的。” 今次成立的工作室是继二○○五年山东临沂“刘一闻艺术馆”落成之后,第二个由官方设立的以刘一闻命名的文化艺术场所。刘一闻表示,工作室集学术交流、创作研究、教育普及和展览展示于一体,致力传承推广书画篆刻艺术,进一步发掘各类人才,并着重对青年人的培养。 “现在很多人把书法和写字混为一谈,其实这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写字只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字只要让人看懂就行。但书法是艺术创作,有很高的艺术境界,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写字的角度去欣赏书法。”刘一闻认为,单纯的刻苦练习只能提高一个人的技巧,但写字不是书法,只有融入了灵气、意境等艺术元素,才能称为书法。他表示,将努力建设好工作室这个平台,“真正带领好大家,实现以艺惠民、以德亲民的常态,用心发现并培育更多的书法篆刻好苗子,这才是我们当代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应有的社会义务和责任担当。” 这个由上海市文化创意办公室领导小组全力扶持立项的工作室,全名是“刘一闻大师工作室”。对刘一闻而言,这既是一个莫大的荣誉,却又令他内心惶惶不安,因为在他的心目中,只有具备像谢稚柳、方介堪等那样的人品和艺格,才能称得上是为时代所传颂、为人们所追崇的艺术大师。
为人洒脱谦逊热爱音乐 刘一闻虽生于上海、长于上海,但血脉里涌动着山东人的豪爽与奔放。他爱好音乐,记者曾听他高歌一曲,音色浑厚,激情澎湃,驾驭高音部分游刃有馀,极富感染力。 工作室揭牌仪式的当天,上海当地达摄氏四十度高温,但这并未阻止八十六岁高龄的音乐大师吕其明亲临现场。他回忆起一九九五年因一场演出与刘一闻结缘的过程。一九九五年五月五日,吕其明在上海音乐厅举办音乐会之后,收到一位音乐爱好者的来信,信上写道:“我是尊作的忠实听众。早在念中学的时候,我和我的小伙伴就十分喜爱您的管弦乐序曲《红旗颂》,为了也想试图排练口琴合奏,我还从虹口骑自行车到新华路上海铜管乐团去抄录过总谱……”吕其明说:“看完信后,我激动不已,后来才知道写信者刘一闻是年轻有为的书法家。从此,我们成为了好朋友,互为知音。”在揭牌仪式上,刘一闻向吕其明赠送书法作品“德润身”,吕其明回赠一份《红旗颂》全谱。
《石涛画语录》曾言:“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在刘一闻看来,一个艺术家应该在他的作品中将个性化的东西明确而自觉地显现出来,唯有如此,他的作品才会被赋予独特的生命形象。
刊登于2016年7月29日《大公报》。又载大公网。
(若斋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