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说    

 

             

 

刘一闻:让书法文化从博物馆走进大千世界

 

作者:王征 王歧丰

 

这些天,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刘一闻很忙。办展览、开讲座、出版专著、同书画界同仁交流互访,为了让更多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古代书法作品与公众见面,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刘一闻一直不辞辛劳。

1949年出生于上海的刘一闻是新中国的同龄人。他师承苏白、方去疾、方介堪、谢稚柳诸前辈,20世纪80年代便在书界崭露头角。90年代起历任国家级书法、篆刻大展评审委员。2005年在山东临沂“王羲之故居”建立“刘一闻艺术馆”。2016年在上海成立“刘一闻大师工作室”。多年来,由刘一闻参与举办的各种古代书法作品展,已经成了上海博物馆的重要文化品牌。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历代书法作品量多质精,在国内博物馆中占有重要地位。让更多博物馆藏品从馆舍天地走进大千世界,是上博人不变的使命。年届古稀的刘一闻一直坚守着传播博物馆文化的初心,他不仅利用一切机会与公众分享上博馆藏书法作品的研究心得,还将这些心得融入自己的书法篆刻作品中,让独具特色的“海派”书法艺术不断传承发展。

 

01让古代书法艺术走近大众

刘一闻在五十岁生日时,编著一部28万字的《一闻艺话》。在六十岁生日时,编著一部39万字的《一闻艺论》。在七十岁生日时,编著一部近50万字的《一闻艺谭》。从《一闻艺话》到《一闻艺论》再到《一闻艺谭》,其中研究跨度近40年,正是处于改革开放四十年上海博物馆的蓬勃发展时期。

岁月绵延,上海博物馆以日益丰富的馆藏文物、日渐深入的各项研究、令人瞩目的文物展览、颇具影响的社会教育、真诚执著的人文情怀和与时俱进的文化精神,凝聚养育着“博物馆文化”,这里面也凝聚着刘一闻的一份心血。

刘一闻一直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不断传播学术理论研究,切实践行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使命。他认为,应该关注致力于梳理人类文明,探索人类精神家园的“博物馆文化”,使“博物馆文化”具有世界意义和全球的情怀。应该关注致力于保存和展示中国各民族厚重灿烂华章巨篇的“博物馆文化”,使“博物馆文化”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的自豪感。“博物馆的文化力量”应是今天博物馆人的共同命题。博物馆的文化力量是历史的力量,它以历史的见证、现实的明镜而拓展着人类的未来;博物馆的文化力量是诚信的力量,它以诚信的坚守、心灵的净化而崇尚安宁与祥和;博物馆的文化力量是创意的力量,它以思想的放飞、创意的绵延而更新观念,推动践行;博物馆的文化力量是经典的力量,它以经典的收藏、稀珍的展示而持续积累着神圣、精彩、信仰与文脉传承的智慧。

刘一闻负责编写的《翰墨千秋自风流——上海博物馆藏历代法书巡览》,第一次对上海博物馆的书法藏品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解读,其中有许多真知灼见。他认为,中国书法自古而来的百家千态的艺术语言,至元代后期,已经走向了不惟“二王”正统及赵孟頫一体为家天下的另种格局,同时还为后朝历代,甚至为当今人们实践书法创作和建立审美模式,开启了户门。

楹联,又称对联、对子,是距离普通市民最近的一种书法艺术形式。刘一闻为让观众了解更多古代楹联书法艺术,专门撰写了《从楹联艺术看清代书法》一文,结合上海博物馆馆藏清代楹联,与观众分享自己的研究体会。这篇五万多字的长文是刘一闻主编《上海博物馆楹联藏品》的序言部分,这部颇具分量的著作也是刘一闻在上博工作的“收官之作”。

长期以来,上海博物馆坚持以收藏、保护、研究中国古代艺术为己任,并注重将研究的成果通过陈列、展览、讲座等多种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为社会公众提供尽可能广泛而深入的文化服务。上海博物馆还重视依托自身的文博资源优势,围绕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不断致力于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沟通,使得博物馆文化更加贴近大众,从而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作为上海博物馆古代书法领域的专家,刘一闻一直是上博全心全意服务社会理念的忠实践行者。

 

02不遗余力传承“海派书法”

从2014年至2018年,刘一闻与鲍贤伦两位在书坛极负声望的著名书家,海派书法的重要传承者,曾连续五年联袂在杭州、上海、秦皇岛、长沙、济南举办书展并展开学术对话,一时成为备受关注的书法事件。

在近现代书法史上,海派是中国传统书法向现代转型的标志,是书法古今一大变局之体现。因而,海派代表书家无不体现出亦古亦今、亦旧亦新、融古汇今的创造精神。其内在魂魄则是传统文化精神。在对话中,刘一闻认为,决定书法品格的是气息,即由读书酝酿修养而成的书卷气。文化不等于书法,文化与书法之间不能划等号,但没有文化支撑的书法只等同于匠技,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海派书法有着视野开放、兼容并蓄、注重创新和强调文化品位的时代审美特征。初学书法者如何入门?刘一闻在做客中华艺术宫讲座时对观众表示,学习书法,离不开碑帖。学习传统艺术基本的手段就是借鉴,一定要临摹古人,否则没有自己的路数。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要增加自己的书法鉴赏能力,同样需要多看前人碑帖,即便是一时看不懂的作品。

刘一闻回忆,在上海博物馆历代书法馆工作时,他常被观众拦住询问各种问题。比如有观众指着苏东坡的作品问,是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大文豪,字才被挂在这里?苏东坡的字的确好,但他的好从表面上看不出有多大的功夫,内里的东西却很深。徐渭的字也的确是好的,但要说出哪里好很难。刘一闻认为,当书法创作到一定境界,在相互交流时,往往会用“气息”来评价作品,而不是“功夫”。观众要看懂这些书法作品,需要不断增加自身的学养。

文化的发展变革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酝酿守成。这个道理,是人们在经历了长期文化激进主义跌宕之后,才慢慢明白并得出的结论。作为海派传脉书家,刘一闻格外注重传统。笔墨纸砚都是自己定制的,还有扇面、信笺、旧纸老墨,相互映发,看起来是对工具的选择,实际上也是对不同审美选择与文化立场的认定。刘一闻认为,海派书法要走向复兴,无疑首先是要恢复它的文人化传统,及通贯古今、视通中西的开放与多元化文化视野。让一切艺术审美的高度归结于文化的高度。

 

03书印合璧弘扬民族文化

在海派书法家中,刘一闻可谓书印双绝,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即以清隽雅秀的印风驰名印坛。他的书法与篆刻相通为一,于书法则使笔如刀,于篆刻则使刀如笔,笔中见刀,刀中有笔,笔柔刀刚,刚柔相济。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花满申城——上海博物馆少数民族工艺馆新陈列”正在上海博物馆4楼举办,还专门在展厅入口陈列了刘一闻创作的《中华民族印谱》原印57方。这是这套原印首次整体在上海公开亮相,让喜爱书法篆刻艺术的观众大呼过瘾。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这套印谱原拓本曾作为贵礼赠予各国领导人。

十年前,刘一闻倾力创作了以中华民族56个兄弟民族族名为题材的篆刻巨制——《中华民族印谱》。全套作品由57枚印章组成(56个民族族名加上题目“中华民族印谱”),既有强烈而统一的个人风格,又各具面目而气象万千,成功地运用了篆刻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表现出中华民族大家庭和美的壮丽景象。

据刘一闻介绍,56个民族,56方印章,在结字设计时,都有一个难点,就是每一方印章都有“族”字。在不违反篆法法度的前提下,他力求同中生异,游刃于方寸间,变幻出风云,56方印章各有千秋。

刘一闻表示,自己生于1949年,与新中国同龄,非常荣幸自己的篆印能够在国庆假期在上海博物馆展厅亮相,与赏心悦目的少数民族工艺品呼应成趣。这既是给祖国献礼,也是给自己的70岁生日送上了最好礼物。

回首70载艺术生涯,刘一闻长期与前辈交游,接受高手经验,并且通过实践而不断调整、自我提升,使得书法艺术与日俱进,形成自家雅正格局。

刘一闻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他的艺术活动在情感上有一条主线,就是铭记师恩、弘扬恩师艺术精神。他为苏白老师编著出版了《苏白朱迹》,为方去疾等老师出版了《养猪印谱》,又积数年之力编成了《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对于马承源先生的知遇之恩,他花了两年多时间编著了《马承源翰墨金石作品》,并撰写长文《如松之盛,似兰斯馨》,第一次全面介绍了马馆长不为人知的艺术创作成就。

刘一闻对书坛后辈的提携也备受称道。在一次展览评选中,他发现了一位25岁的篆刻选手,感觉是个可造之才,就想方设法与对方联系。对人才的渴望,对艺术的真诚,体现了一代书法大家的责任与使命。

近日,由上海博物馆主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刘一闻中华民族印谱》重编发行,印谱上还设计了醒目的“中国红”腰封。刘一闻表示,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日子里,要以此来祝福伟大祖国如金石之寿,祝民族大团结似金石之坚,愿中华书法文化源远流长。

 

(刊登于2019年11月26日《中国文物报》第8版。转载:“文博中国”微信号
 

 

(若斋整理)

 

© 篆刻观察工作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06052994号-4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88号